时间: 2025-07-30 10:29: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10:29:03
词汇“武符”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来源于古代汉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武符”字面意思是指与武力、军事相关的符咒或标志。在古代,符咒常用于军事指挥、仪式或作为权力的象征。
“武符”一词可能源自古代对军事符号的称呼,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缩小,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
在古代**,武符常与军事权威和仪式相关联,是权力和秩序的象征。在现代社会,这一概念已不再普遍使用。
对于历史爱好者或研究者,“武符”可能唤起对古代军事文化的兴趣和敬畏。对于普通人,可能仅是一个陌生的历史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或接触到“武符”这一词汇,除非是在特定的历史学*或文化交流中。
在创作历史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武符”来增强场景的历史感和权威感。
结合古代战争的图像或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武符”在古代军事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军事符号或标志也可能存在,但其形式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武符”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于语言学*者来说,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及其文化背景。
1.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引证】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组词】
英武、 威武、 武色、 武车、 武健、 武断乡曲
指干戈军旅之事。
【引证】
《韩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 、 《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武之国。 、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 、
【组词】
武弁、 武不善作、 武训、 武略、 武教、 武运、 武德
2.
【符】
(形声。从竹,付声。从“竹”,表示与竹子有关。本义: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
符信。
【引证】
《说文》。按,有铜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后乃以符代之。-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 《周礼·掌节》。注:“如今官中诸官诏符也。”-门关用符节。 、 《孟子》-若合符节。 、 《汉书·高帝纪》-封皇帝玺符节。 、 《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
【组词】
符玺、 符宝郎、 符契、 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