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3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36:14
词汇“侠节”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特定领域的词汇。为了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侠节”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侠义的节操”或“侠客的节度”。其中,“侠”指的是具有正义感、勇于助人、不畏强暴的人,“节”则指节操、品德。
由于“侠节”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古代侠客的高尚品德和行为准则。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可能较少使用。
“侠节”的词源可能源自**古代的武侠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可能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淡出,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作品或文化传承中仍有所保留。
在**传统文化中,侠客形象一直受到推崇,他们代表着正义和勇敢。因此,“侠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于高尚品德和行为准则的追求。
提到“侠节”,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侠客形象,如《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他们的高尚品德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可能会激发人们的敬佩和向往。
由于“侠节”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较少遇到与之相关的经历或故事。但如果我们在阅读古代武侠小说时,可能会对书中的侠客形象和他们的侠节精神有所感悟。
在创作中,可以将“侠节”融入到描述古代侠客的故事中,如:
提到“侠节”,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装武侠电影中的场景,如侠客挥剑的英姿,或是古风音乐中的激昂旋律。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侠节”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可能在其他文化中的英雄形象中有所体现,如西方的骑士精神。
“侠节”作为一个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古代武侠文化中对于高尚品德和行为准则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
1.
【侠】
(形声。从人,夹声。本义:侠义)。
同本义。指见义勇为、肯舍己助人的性格、气质或行为。
【引证】
《说文》-俠,俜也。 、 《史记·游侠传》-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己诺 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也。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 、 《新唐书·刘义传》-刘义者,亦一节士。少放肆为侠行,因酒杀人亡命。 、 《儿女英雄传》-这十三妹是一位正气不过的侠女,你为何这等唐突他起来?
【组词】
侠奴、 侠情
2.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