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2:09: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09:01
“与民同忧”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与人民共同担忧。它强调的是领导者或掌权者能够体察民情,与民众共患难,体现出一种亲民和关怀的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常用来赞扬那些关心民众疾苦的领导者或英雄人物。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朋友或社区的关心和责任感。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领导者的责任感和民众参与的重要性。
“与民同忧”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君主或官员应当关心民众的疾苦,与民众同心协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和政治语境中,强调领导者的责任感和民众的参与。
在中国文化中,“与民同忧”体现了儒家“仁政”的理念,即领导者应当以民为本,关心民众的福祉。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被用来强调民主和民众参与的重要性。
这个词汇给人以温暖和关怀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关心民众、愿意为民众付出的领导者和个人。它鼓励人们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见证过社区领导者在面对社区问题时,能够“与民同忧”,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这让我对领导者的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与民同忧,心系万家灯火,共绘和谐图。”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领导者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交谈,了解他们的需求。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温暖的人际关系和社区的凝聚力。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
又念有天下者未见不监古而治,弃古而乱也。岂上位者务在镇静,不须与民同忧也?
1. 【与】
2.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3. 【同】 ——见“胡同”hútòng。
4.
【忧】
(本字古作上“页”(xie)下“心”。会意。心中有了忧愁,必然在脸上(用“页”即人头代表)反映出来。后加“攵”(suī表示行走),形成“憂”字。“忧”是形声字。本义:担忧;发愁)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忧,愁也。 、 《玉篇》-忧,愁也。 、 《淮南子·原道》-忧悲者德之失也。 、 《易·丰》-勿忧。 、 《易·说卦》-坎为加忧。 、 《诗·小雅·小弁》-我心忧伤。 、 《诗·召南·草虫》-忧心忡忡。 、 《世说新语·自新》-何忧令名不彰。 、 唐·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组词】
忧忿滞中、 忧蹙、 忧愠、 忧忆、 忧心如捣、 忧邑、 忧畏、 忧世、 忧怀、 忧怯、 忧天、 忧公忘私、 忧鱼
居丧 。多指居父母丧。
【引证】
《书·说命上》-王宅忧,亮阴三祀。
【组词】
忧居、 忧服、 忧纪、 忧棘、 忧毁、 忧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