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0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05:20
“往复”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来回、往返的动作或过程。基本含义是指事物或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再返回原地的**或循环。
在文学中,“往复”常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或人物的情感变化,如“岁月的往复”或“情感的往复”。在口语中,它可以简单地描述来回走动的动作,如“他在房间里往复走动”。在专业领域,如机械工程中,“往复”可能特指活塞在汽缸内的来回**。
同义词中,“往返”和“来回”更侧重于物理上的移动,而“循环”和“重复”则更多用于抽象的、周期性的行为。反义词“静止”和“固定”则与“往复”的**性质形成对比。
“往复”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由“往”和“复”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去”和“返回”。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往复于齐”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物理**,也用于描述抽象的循环或重复。
在**文化中,“往复”常与自然界的循环现象相联系,如四季的更替、日月的升落等。它也常被用来形容人生的起伏变化,如“人生如往复的潮水”。
“往复”这个词给人一种循环往复、不断重复的感觉,有时带有一定的无奈或宿命感。它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重复性,有时也带有一种对变化和新鲜事物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往复”来形容通勤的路线,如“每天我都要往复于家和公司之间”。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往复的岁月,如流水般逝去,留下的是无尽的回忆和淡淡的忧伤。”
视觉上,“往复”可以联想到钟摆的摆动、车轮的转动等。听觉上,它可以联想到火车轨道的咔嚓声、钟表的滴答声等。
在英语中,“往复”可以对应为“back and forth”或“reciprocate”。在不同的文化中,这个概念都存在,但具体的表达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往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的多重含义和应用场景。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也反映了时间、情感和生活的循环性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的表达方式,使我的语言更加生动和精确。
1.
【往】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止,从土。意为从这个地方走向目的地。本义:去,到…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往,之也。 、 《礼记·玉藻》-大夫有所往。 、 《易·咸》-憧憧往来。 、 《国语·晋语》-吾言既往矣。 、 《庄子·逍遥游》-往而不返。 、 《庄子·天道》-往见老聃。 、 《列子·汤问》-跳往助之。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随其往。 、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子何恃而往。
【组词】
前往、 往造、 往教、 往旋、 往蹇来连、 往人、 往至、 往程、 往夫
2.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