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44: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44:29
干碍(gān ài)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妨碍、阻碍或干扰。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事物或行为对另一事物或行为的负面影响,使其不能顺利进行或达到预期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干碍”常用于描述情节发展中的障碍,如人物关系、**进程等。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更通俗的词汇如“妨碍”或“阻碍”来替代。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工程等,可能会更精确地使用“干碍”来描述具体的阻碍因素。
同义词:妨碍、阻碍、干扰、阻挠 反义词:促进、助益、推动
这些同义词在细微差别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妨碍”更侧重于阻止某事的发生,而“干碍”则更强调对正在进行的事物的干扰。
“干碍”一词的词源较为传统,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基本含义保持相对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不如一些更通俗的词汇。
在**文化中,“干碍”常常与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联系在一起。在社会交往中,避免干碍他人被视为一种礼貌和尊重。
“干碍”一词可能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涉及到阻碍和困难。在联想上,它可能与挫折、不顺利的经历相关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干碍,比如交通干碍、人际关系干碍等。这些经历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耐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干碍”来描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阻碍,如:
风雨干碍了归途, 心中却有灯火不灭。
视觉上,“干碍”可能让人联想到道路上的障碍物或堵塞的交通。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嘈杂的声音或不和谐的音调,象征着干扰和阻碍。
在英语中,“干碍”可以对应为“hinder”或“obstruct”。不同文化中对阻碍的理解和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是相通的。
“干碍”是一个描述阻碍和干扰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生活中的各种阻碍因素。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精确性。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碍】
(形声。从石,疑声。本义:妨碍,阻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碍,止也。 、 《通俗文》-限至曰碍。 、 《列子·力命》。注:“止也。”-孰能碍之。 、 《法言·问道》。注:“限也。”-碍诸以礼乐。 、 吴均《与朱元思书》-直视无碍 、 《红楼梦》。-咱们别在这里碍手碍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