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6:19: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6:19:22
包打听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包揽打听”,通常指的是那些喜欢打听别人私事、消息灵通的人,或者指专门从事收集情报、消息的工作者。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暗示这种行为可能侵犯他人隐私或不受欢迎。
在文学作品中,包打听 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角色,如侦探或,他们通过打听消息来解决谜团或完成任务。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那些过于好奇、喜欢八卦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新闻业或情报工作,包打听** 可能指那些专门负责收集信息的人员。
同义词中,“八卦者”更侧重于对他人私事的兴趣,而“消息灵通人士”则可能更中性,指那些信息来源广泛的人。反义词则强调保护信息和隐私的态度。
包打听 这个词汇起源于民间口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那些喜欢打听或专门收集信息的人。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增加。
在文化中,尊重他人隐私是一种传统美德。因此,包打听** 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反映了社会对于过度好奇和侵犯隐私行为的不认可。
包打听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八卦、隐私泄露和不信任。它可能引起人们的警惕,提醒人们在分享信息时要谨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喜欢打听别人私事的人,这时候我们可能会用包打听来形容他们,提醒自己和朋友保持警惕。
在创作中,包打听 可以作为一个有趣的角色,如在一个侦探故事中,主角可能需要依靠一个看似不可靠的包打听来获取关键信息。
包打听 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在街头巷尾窃窃私语的人,或者是电影中那些戴着帽子、低着头,悄悄收集情报的**形象。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gossip”或“nosy parker”,它们也带有一定的负面含义,指那些喜欢八卦或过于好奇的人。
包打听 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也反映了社会对于隐私和信息传播的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汇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使用它,并在适当的情境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1.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
2.
【打】
量词,指十二个
【组词】
一打火柴、 一打鸡蛋、 一打铅笔
3.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