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17: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17:55
词汇“朴野”在中文里并不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汇,它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朴野”一词由两个字组成:“朴”和“野”。
结合起来,“朴野”可以理解为一种简单自然、未经雕琢的状态,可能指的是事物的原始状态,或者是人的性格中那种不造作、直率的一面。
在文学作品中,“朴野”可能用来形容自然景观的原始美,或者是人物性格中的纯朴和直率。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如描述乡村生活或自然风光时,可能会出现。
由于“朴野”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关于它的词源和演变的信息较少。它可能是由“朴”和“野”两个字组合而成,用以形容一种状态或风格。
在**传统文化中,朴野可能与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有所关联,强调顺应自然,保持事物的原始状态。
“朴野”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乡村、原始的森林或是纯朴的人心,给人一种宁静、真实的感觉。
由于“朴野”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较少遇到直接使用该词的情况。但在描述自然风光或人物性格时,可能会间接地使用到相关的概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曦洒落朴野间,露珠闪烁自然颜。”
想象一片未经开发的森林,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鸟鸣声此起彼伏,这样的场景可以与“朴野”这个词联系起来。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朴野”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用来描述自然、原始的状态。
“朴野”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但它提供了一种描述自然和人性中简单、真实一面的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察。
1.
【朴】
(形声。从木,菐声。本义:未加工的木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朴,木素也。 、 《书·梓材》。马注:“未成器也。”-既勤朴斫。 、 《老子》-朴散则为器。 、 《论衡·量知》-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
2.
【野】
(形声。从里,予声。《尔雅·释言》:“里,邑也。”本义:郊外;野外)。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野,郊外也。 、 《说文》。段注-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 、 《易·坤》-龙战于野。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七月》-七月在野。 、 《周礼》。注:“谓一百里以外三等采地之中。”-体国经野。 、 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野茫茫。 、 明·魏禧《大铁椎传》-光照旷野。
【组词】
野外、 野生;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