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4:53: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53:24
旁吏:这个词汇在中文里指的是在官府中担任辅助职务的低级官员或吏员,他们通常不直接参与决策,而是负责执行具体的事务性工作。
在文学作品中,“旁吏”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不起眼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的存在往往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法律相关的专业领域,它可能被用来准确描述某些职务。
“旁吏”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旁”意味着侧面或辅助,“吏”指官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古代社会,旁吏是官僚体系中的基层成员,他们的工作虽然不显眼,但对维持政府运作至关重要。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官僚体系的依赖和对其结构的认识。
提到“旁吏”,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默默无闻的奉献和辛勤工作,这种形象可能会激发人们对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人的尊重和感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旁吏”这个词汇,但它提醒我们,每个组织或团队中都有那些默默无闻但不可或缺的成员。
在诗歌中,可以将“旁吏”比喻为那些在社会中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们的努力构成了社会的基石。
想象一个古代官府的场景,旁吏在忙碌地记录和传递文件,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官僚体系和其运作方式。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概念,如欧洲中世纪的“clerk”或“scribe”,他们在政府或教会中担任类似的辅助角色。
“旁吏”这个词汇虽然不常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但它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了解古代官僚体系和那些在幕后工作的人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
1.
【旁】
(形声。从二阙,方声。本义:大;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旁,溥也。 、 《广雅》-旁,广也。 、 《书·太甲上》。传:“旁,非一方。”-旁求俊彦。 、 张衡《东京赋》-群后旁戾。
2.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