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11: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11:30
洞心骇目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洞悉内心,震惊目睹”。这个成语形容事物或景象非常惊人,以至于能够深深触动人的内心,使人感到极大的震撼。
在文学作品中,洞心骇目 常用来形容某些场景或**的强烈冲击力,如战争、灾难、奇迹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某些深刻或震撼的经历时,人们可能会使用类似的表达。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某些现象对人的深层影响。
洞心骇目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成语中常见的四字格结构,这种结构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流行,用以表达复杂的情感或深刻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理解和使用。
在文化中,洞心骇目 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强烈情感体验的重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与某些重大或社会变革相关联,用以描述这些**对人们心理的深远影响。
洞心骇目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反思。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能够深深触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或个人经历,如自然灾害、重大科学发现或深刻的人生体验。
在我的生活中,洞心骇目 这个词汇曾用于描述我第一次亲眼目睹火山爆发的场景。那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确实是一种洞心骇目的体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洞心骇目的一瞬,
火山喷发,熔岩流淌,
天地间,震撼无言,
心灵深处,回响不息。
结合图片,洞心骇目 可以联想到火山爆发、地震灾害等自然现象的震撼画面。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轰鸣声或人们的惊呼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heart-stopping" 或 "mind-blowing",这些词汇也用来形容非常惊人或震撼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表达都强调了事物对人的深层影响。
洞心骇目 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那些深刻和震撼的体验。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这对于提升我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帮助。
初不知异闻之有录也。一日出示,余~,多闻所未闻者。
1.
【洞】
(形声。从水,同声。本义:水流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洞,疾流也。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骇】
(形声。从马,亥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骇,惊也。 、 《汉书·梅乘传》-马方骇,鼓而惊之。
【组词】
骇驷
4.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