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2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22:12
洞心骇耳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洞心”和“骇耳”两个词组成。字面意思是“深入内心,震撼耳朵”,形容某种声音或**极其惊人,能够深深触动人的内心,使人感到震撼和惊恐。
在文学作品中,洞心骇耳 常用来形容某些极其震撼人心的场景或,如战争的惨烈、自然灾害的破坏力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某些极端情况时,人们可能会使用类似的表达来传达强烈的情感。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音乐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某些能够引起强烈情感反应的声音或。
同义词:震撼人心、惊心动魄、触目惊心 反义词: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不痛不痒
洞心骇耳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是由两个形容词性的词组组合而成,强调的是一种深入内心的震撼感。在古代文学中,类似的表达方式较为常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洞心骇耳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能够引起人们深刻共鸣的或声音,反映了人们对强烈情感体验的追求和表达。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与人们对重大**的关注和反应有关。
洞心骇耳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震撼和惊恐。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能够深深触动人心的场景,如自然灾害、战争、或是某些极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在我的生活中,洞心骇耳 这个词汇曾用来形容一次亲眼目睹的交通事故,那场事故的惨烈程度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每次回想都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洞心骇耳的雷鸣,
划破夜空的寂静,
每一声轰响,
都是大地的呼唤。
洞心骇耳 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雷鸣电闪的场景,强烈的闪电和震耳欲聋的雷声,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heart-stopping" 或 "ear-shattering",用来形容那些极其惊人或震撼的**或声音。
洞心骇耳 这个成语在描述那些极其震撼人心的*或声音时非常有用,它能够传达一种深入内心的震撼感。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和传达强烈的情感体验。
金鼓迭起,铿锵铛鼞,洞心骇耳。
1.
【洞】
(形声。从水,同声。本义:水流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洞,疾流也。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骇】
(形声。从马,亥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骇,惊也。 、 《汉书·梅乘传》-马方骇,鼓而惊之。
【组词】
骇驷
4.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