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49: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49:36
“含冤抱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心中怀有冤屈和怨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误解,而内心充满痛苦和不满。
在文学作品中,“含冤抱恨”常用于描绘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和内心的痛苦,如古代的冤案故事或现代小说中的悲剧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和怨恨。在法律或社会学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讨论冤案、不公正待遇等问题。
同义词:
反义词:
“含冤抱恨”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含冤”和“抱恨”两个词组合而成。在古代汉语中,“冤”指冤屈,“恨”指怨恨,这两个词在历史上一直有使用,组合成成语后,强调了内心的痛苦和不满。
在**传统文化中,“含冤抱恨”常常与冤案、正义伸张等主题相关。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反映了人们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以及对不公正待遇的反抗。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同情和愤怒。联想到了历史上许多冤案故事,如岳飞的“风波亭”,以及现代社会中的一些冤案**。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因为误解而产生的矛盾,当时的感觉就像是含冤抱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沟通的深入,误解得到了澄清,心中的怨恨也逐渐消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含冤抱恨泪难干,
世间何事不公然。
愿得青天明镜在,
洗尽尘埃见真颜。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孤独的身影站在风雨中,脸上带着无奈和痛苦。听觉上,我联想到悲伤的音乐,如二胡的哀怨旋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arboring a grudge”或“bearing a resentment”,但这些表达没有“含冤抱恨”那么强烈的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
“含冤抱恨”这个词汇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以及对不公正待遇的反抗。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这个词汇的理解更加全面,也更加欣赏其在文化和语言中的重要性。
朝权国柄,委之群孽,剿戮忠贤,诛残台辅,含冤报痛,噍类靡余。
或迎合朕意使人~者,朕之所恶,卿等其以为戒。
1.
【含】
古时丧葬时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 。天子用玉,诸侯用璧,士用米贝。
【引证】
《左传·文公五年《释文》:含作唅。《说文》作琀。-王使荣叔归含且赗。 、 《周礼·天官·玉府》-大丧共(供)含玉。 、 《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 、 《谷梁传·隐公元年》-贝玉曰含。 、 《战国策·赵策三》-死则不得饭含。
2.
【冤】
(会意。从兔,从冖(mì)。“冖”表示覆盖。兔子被覆盖住了,卷曲不能伸。或从冖,表示在房屋内。本义:屈缩;不舒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冤,屈也。从兔,在冂下不得走,益屈折也。 、 《广雅》-冤,曲也。 、 《汉书·息夫躬传》。颜师古注:“冤,屈也”-冤颈折翼,庸得往兮!
【组词】
冤曲、 冤伏、 冤延
3.
【抱】
(形声。从手,包声。本义:用手臂围住)。
同本义。
【引证】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遂相与一抱而别。 、 宋·苏洵《六国论》-犹抱薪救火。
【组词】
抱石、 抱嫁、 抱冰
4.
【恨】
(形声。从心,艮(gèn)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恨,怨也。 、 《国语·周语下》-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 、 唐·杜甫《兵车行》-役夫敢申恨。 、 唐·李朝威《柳毅传》-恨贯肌骨。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国之恨。
【组词】
恨命、 恨恨、 恨穷发极、 恨五骂六、 恨如头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