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54: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54:29
“摇嘴掉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说话时嘴巴和舌头不停地动,形容说话多、快、流利,有时也带有贬义,指说话轻浮、不实在。
“摇嘴掉舌”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民间口头语汇逐渐形成的。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如“摇唇鼓舌”也有类似的含义,但“摇嘴掉舌”更为口语化。
在**传统文化中,口才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能力,尤其是在古代的辩论和政治活动中。因此,“摇嘴掉舌”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于口才的重视和评价。
这个成语给我的情感反应是复杂的,一方面它赞扬了口才的流利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暗示了说话内容的空洞和不实。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摇嘴掉舌,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出什么实际贡献,这让我对这个成语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话语如泉水般摇嘴掉舌,流淌在听众的心田。”
想象一个人在快速说话时,嘴巴和舌头的动作,这种视觉形象与听觉上的连续话语相结合,形成了“摇嘴掉舌”的生动画面。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alk a mile a minute”或“chatterbox”,它们都形容说话快且多,但没有“摇嘴掉舌”那种对说话内容质量的隐含评价。
“摇嘴掉舌”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说话的速度和数量,还隐含了对说话内容质量的评价。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提高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得莺莺后便退干戈,不得后目前生祸。不共你摇嘴掉舌,不共你斗争斗合。
1.
【摇】
(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摇,动也。 、 《尔雅》-摇,作也。 、 《管子·心术》-摇者不定。 、 《庄子·则阳》-复命摇作。 、 《考工记·矢人》-夹而摇之。 、 《古诗十九首》-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蒙络摇缀。 、 柳宗元《断刑论》-痒不得搔,痹不得摇。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摇头而歌。 、 清·姚鼐《登泰山记》-动摇承之。
【组词】
摇旗打鼓、 摇铃打鼓、 摇颭、 摇风、 摇摆气势、 摇席破座、 摇唇鼓舌
2.
【嘴】
(嘴,本作觜。嘴是后起的累增字。形声。从口,觜(zuǐ)声。本义:同“觜”。猫头鹰之类头上的毛角)。
同本义。
【引证】
《集韵》-觜,鸱旧头上角觜。或作嘴。
3.
【掉】
(形声。从手,卓声。本义:摇,摆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掉,摇也。 、 《史记·淮阴侯列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 、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未折,尾大不掉。
【组词】
掉尾巴;掉荡、 掉眩、 掉擘、 掉舌、 掉嘴弄舌、 掉栗
4.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