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5:26: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5:26:29
戒条:字面意思是指禁止或限制某些行为的规则或条例。基本含义是指在**、法律、道德或组织中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通常是为了维护秩序、道德或信仰。
戒条一词源自汉语,最初用于语境,指代教义中的规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应用范围扩展到法律、道德和组织行为等多个领域。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戒条的意义和重要性各不相同。在**文化中,戒条是信仰的核心部分,而在现代社会,戒条更多地体现在法律和道德规范中。
戒条一词往往带有一种严肃和约束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必须遵守的规则和限制。它可能引发对秩序和纪律的尊重,也可能引发对自由和创新的渴望。
在个人生活中,戒条可能体现在个人道德准则或职业操守中。例如,作为一名教师,我必须遵守教育行业的戒条,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利益。
在诗歌中,戒条可以被用来象征人生的约束和追求:
戒条如锁,锁住心灵的狂野, 却又如灯,照亮前行的道路。
戒条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石碑上刻着的规则,或是教堂中回响的庄严祷告声。
在不同文化中,戒条的对应词汇和使用情况各异。例如,在英语中,“commandment”常用于**戒条,而“rule”或“regulation”则用于法律和组织规定。
戒条作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词汇,不仅体现了规则和约束的概念,也反映了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戒条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和传达复杂的社会和道德观念。
1.
【戒】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戒,警也。 、 《诗·小雅·采薇》-岂不日戒。 、 《礼记·曾子问》-以三年之戒。 、 《左传·哀公元年》-基浇能戒之。 、 《国语·吴语》-息民不戒。 、 《庄子·养生主》-怵然为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戒之慎勿忘。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知足以自戒。
【组词】
戒慎、 戒书、 戒旦、 戒守、 戒命、 戒戢、 戒诗
2.
【条】
(形声。从木,攸(yōu)声。本义:小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条,小枝 也。 、 《尔雅》-桑柳丑条。 、 《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 陶潜《联句》-高柯擢条干,远眺同天色。 、 吴均《与朱元思书》-疏条交映。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养其旁条。
【组词】
条枚、 条枝、 条柯、 条修叶贯、 条叶、 条蔓、 条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