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5:14: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5:14:51
内常侍: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宫廷中的官职。字面意思是指在宫廷内部担任常设侍从的官员。这个职位通常负责的日常事务,包括传达命令、管理宫廷内部事务等。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内常侍常被提及,用以描述宫廷内部的权力结构和官员职责。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汇已经很少使用,除非在讨论历史或古装剧时。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古代官制研究等领域,内常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同义词:内侍、宫侍、宦官(在某些情况下) 反义词:外臣、朝臣(指在朝廷中任职的官员,与宫廷内部相对)
词源:内常侍一词源于古代的宫廷制度,最早见于汉代。 演变**: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职位在不同朝代可能有不同的职责和地位变化。
文化背景:内常侍在古代文化中代表了宫廷内部的权力和秩序。 社会背景:在封建社会中,内常侍是权威的延伸,对宫廷内外的事务有重要影响。
情感反应:提到内常侍,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宫廷的神秘和权力斗争。 联想:可能会想到古装剧中的宫廷场景,或是历史书籍中对宫廷生活的描述。
经历或故事:在阅读历史书籍时,对内常侍这一职位的描述印象深刻,了解到古代宫廷生活的复杂性。
诗歌:
宫墙深深锁玉楼,
内常侍者步履轻。
传令无声夜更深,
权力游戏宫中行。
视觉联想:可以想象一幅古代宫廷的画面,内常侍在宫殿中行走,传达的命令。 听觉联想**:可以想象宫廷中的脚步声,内常侍低声传达命令的声音。
比较:在其他文化中,如古罗马的宫廷中也有类似的职位,如“Praetorian Guard”,负责**的安全和日常事务。
总结:内常侍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词汇,代表了古代宫廷的权力结构和官员职责。在现代语言中虽不常用,但在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中仍有其重要性。 反思*: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对于语言学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
【内】
里面。与“外”相对。
【引证】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一室之内。 、 《世说新语·雅量》-郗犹在帐内。 、 《世说新语·贤媛》-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钟夫人之礼。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一板内有重复。 、 清·姚鼐《登泰山记》-数里内无树。
【组词】
海内;关内;内牵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引证】
《论语·季氏》-动干戈于邦内。 、 汉·贾谊《过秦论》-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内,名词作状语,译时加介词“对”,为“对内”。) 、 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组词】
内叛、 内患、 内事、 内睦、 内噬、 内寇
2.
【常】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同本义。
【引证】
《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纪于太常。 、 《诗·小雅·六月》-载是常服。
3.
【侍】
(形声。从人,寺声。本义:在尊长旁边陪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侍,承也。 、 《孝经》。郑注:“卑在尊者之侧为侍也。”-曾子侍。 、 《后汉书·邳彤传》。注:“有左右曹,入侍天子。故曰侍中。”-侍中。 、 《后汉书·朱穆传》。注:“秦官也。”-中常侍。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使侍人僚租告公。 、 《汉书·文帝纪》-遂即天子位,群臣以次侍。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侧耳以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