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17: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17:13
“数不胜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数量多到无法计算,形容数量极多,难以计数。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强调某事物的数量超出了常规的计数范围。
在文学作品中,“数不胜数”常用于描绘宏大的场景或丰富的细节,如描述星星、花朵、书籍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夸张地表达某物的数量之多,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在专业领域,如数学或统计学,这个成语可能不太适用,因为这些领域更倾向于精确的数字描述。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侧重点的不同。例如,“不计其数”更侧重于数量的无法计算,而“多如牛毛”则更形象地比喻数量之多。
“数不胜数”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数”(计算)和“不胜数”(无法计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出现,用以形容数量极多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意义基本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数量众多的概念常常与丰富、繁荣和吉祥联系在一起。因此,“数不胜数”这个成语在描述喜庆场合或繁荣景象时尤为常见。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惊叹和敬畏。它让我联想到宇宙的浩瀚、自然的壮丽以及人类文明的丰富多样。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数不胜数”来形容我收藏的邮票数量,每一张邮票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和历史。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星辰数不胜数,夜空如画卷展开,每一颗星都是梦想的种子,等待黎明的呼唤。”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幅星空图,星星点点,数不胜数。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夜晚的宁静,偶尔传来的虫鸣,以及心中对无限可能的憧憬。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untless”或“innumerable”,它们在意义上与“数不胜数”相近,但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
“数不胜数”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形象和生动的表达方式,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数量众多事物的赞美和敬畏。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我更准确和生动地传达我的思想和感受。
我们决不能像旧学校那样,用~的,九分无用一分曲了的知识来充塞青年的头脑。
1.
【数】
数目;数量。
【引证】
《战国策·赵策》-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组词】
报数、 数计、 数珠儿、 可被2除尽的数;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或复数;基数;单数;复数
道数,方法。
【引证】
《商君书》-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胜】
(形声。从力,朕(zhèn)声。本义:胜任,禁得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胜,任也。 、 《尔雅》-胜,克也。 、 《易·遯》。虞注:“能也。”-莫之胜说。 、 《诗·商颂·烈祖》。传:“任也。”-武王靡不胜。 、 《管子·入国》。注:“堪也。”-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 、 唐·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唐·李朝威《柳毅传》-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
【组词】
不胜其苦、 胜任愉快、 胜兵
4.
【数】
数目;数量。
【引证】
《战国策·赵策》-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组词】
报数、 数计、 数珠儿、 可被2除尽的数;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或复数;基数;单数;复数
道数,方法。
【引证】
《商君书》-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