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00: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00:57
词汇“儿啼帖”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文献或特定的文化背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儿啼帖”字面意思是指记录或描述婴儿啼哭的帖子或文献。在古代,可能用于记录婴儿的健康状况或作为某种仪式的一部分。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它在现代语境中可能仅限于特定的历史研究或文化活动中。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于营造特定的历史氛围或描述古代生活的一个侧面。
“儿啼帖”可能源自古代的育儿文献或医疗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记录方式可能已被现代医学记录所取代。
在古代*,婴儿的健康和成长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关注点。因此,记录婴儿啼哭的“儿啼帖”可能是一种传统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婴儿护理的重视。
该词汇可能唤起对古代生活的好奇和对婴儿护理传统的尊重。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家庭的温馨场景。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个人应用的例子较少)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生活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儿啼帖”来描绘那个时代的育儿场景:
古卷中藏儿啼帖,
夜深人静啼声切。
慈母手中线,
缝入千年月。
结合古代文献的图片和婴儿啼哭的声音,可以更好地理解“儿啼帖”的含义和背景。
(由于该词汇特定性较强,跨文化比较的例子较少)
“儿啼帖”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对婴儿护理的关注,也展示了语言在记录和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类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1.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
2.
【啼】
(形声。从口,帝声。本义:放声痛心地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号,痛声也。”-嗁,号也。 、 《吕氏春秋·察今》-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 唐·杜甫《石壕吏》-妇啼一何苦。 、 宋·王安石《伤仲永》-忽啼求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儿醒大啼。 、 、 《聊斋志异·促织》-儿惧,啼告母。
【组词】
啼呼、 啼饥、 啼天哭地、 啼咽
3.
【帖】
(形声。从巾,占声。本义:古代字写在布帛上叫帖)。
写在帛上的书签。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木部曰:“检,书署也。”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幖题,今人所谓签也。”-帖,帛书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