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27: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27:32
应接不暇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应付接续的事物而感到无法休息”。基本含义是指事物或任务太多,以至于无法一一应对或处理,形容事情繁忙到了极点。
在文学作品中,应接不暇 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面对众多复杂情况时的忙碌和无奈。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工作或生活中的忙碌状态。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词可以用来描述个体在面对过多信息或任务时的压力和挑战。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情感色彩的不同,例如“目不暇接”更侧重于视觉上的丰富和多样,而“应接不暇”则侧重于行动上的忙碌和无法应对。
应接不暇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应接不暇,是以有虞。”原意是指应对事务过于繁忙,以至于无法休息,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事情多到无法处理的状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应接不暇 反映了人们对忙碌生活的感慨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来批评过度工作和缺乏休息的生活方式。
应接不暇 这个词给人一种紧张和压力的感觉,联想到忙碌的工作场景和无法喘息的生活状态。它提醒人们要注意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避免过度劳累。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多次感受到应接不暇的状态,尤其是在工作项目紧张或家庭事务繁多时。这种感觉让我意识到合理规划时间和任务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繁忙的都市,应接不暇的脚步,
每个人都在追逐,却忘了为何而跑。
应接不暇 可以联想到繁忙的街道、快速切换的电视画面或紧张的音乐节奏,这些都是视觉和听觉上忙碌和无法停歇的象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 "overwhelmed" 或 "snowed under",它们也用来形容被任务或信息淹没的状态。
应接不暇 这个词汇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的忙碌和压力。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平衡和休息的重要性。
镜湖澄澈,清流泻注;山川之美,使人应接不暇。
镇日里军书旁午,~。
1.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2.
【接】
迅速,敏捷。 同: 捷
【引证】
《荀子·大略》-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遑】
(形声。从辵(chuò),皇声。本义:急迫)。
同本义。
【引证】
《盐铁论·散不足》-墨子遑遑,闵世也。
【组词】
遑急、 遑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