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31: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31:09
词汇“木脑殻”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在四川方言中使用,意指“头脑简单、反应迟钝的人”。这个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木”字在这里表示“呆板、不灵活”,而“脑殻”则是“脑袋”的意思,合起来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的思维不够敏捷或理解能力较差。
“木脑殻”字面意思是“木头做的脑袋”,比喻人的思维僵硬、不灵活。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一个角色缺乏智慧或适应能力。在口语交流中,它可能用来批评或嘲笑某人的愚蠢行为。在专业领域,这个词汇不太常见,因为它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
“木脑殻”这个词汇的形成可能受到了方言中对“木”字的使用习惯影响,强调了“呆板”这一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四川方言中被广泛接受并使用。
在四川文化中,直接而幽默的表达方式较为常见,因此“木脑殻”这样的词汇能够被接受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轻微的贬低和嘲笑的情感,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伤害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思维不够灵活的人,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形容,但通常是在非正式的、熟悉的朋友之间。
在创作中,可以将“木脑殻”融入到对话或描述中,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地方特色。
想象一个木制的头像,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笨重和迟缓的形象。
在其他方言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形容思维迟钝的人,但具体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
“木脑殻”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思维方式时非常形象,但在使用时应注意语境和对象,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了解和掌握这样的方言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地方文化。
1.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2.
【脑】
(形声。本义:脑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囟头会匘盖也。字亦作腦。-匘,头髓也。从匕,匕,相比著也。巛象发,囟象脑形。 、 《考工记·弓人》-蹙于(脑)而休于气。 、 《素问·五藏生气篇》。注:“脑为髓海。”-其荣发也。 、 《春秋元命苞》-人精在脑。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盐其脑,是以惧。
3. 【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