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09: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09:06
“两叶掩目”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两片叶子遮住了眼睛,比喻因小失大,只看到局部而忽略了整体。它强调的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或思维方式,即因为关注细枝末节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全局或根本问题。
“两叶掩目”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是受到“掩耳盗铃”这类成语的影响,通过具象的比喻来表达抽象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批评和讽刺的语境中。
在**文化中,这个词汇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全面和长远考虑的重视。它提醒人们在决策时要避免短视,要有全局观念。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批评和警示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那些因为小利而失去大局的人。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选择时要更加谨慎和全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过于关注细节而忽视了整体情况的情况。例如,在项目管理中,有时候团队成员可能会因为过于专注于某个小问题而忽略了项目的整体进度和目标。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两叶掩目不见山,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通过比喻表达了人们在困境中往往难以看清全局的意境。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用两片叶子遮住眼睛,试图看清前方,但只能看到模糊的轮廓。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种急促而焦虑的声音,象征着因为短视而产生的紧张和不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iss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意思是因为过于关注细节而忽略了整体。这个表达在西方文化中同样被广泛使用,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全局观念的共同重视。
“两叶掩目”这个词汇在提醒我们避免短视和局部思维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对于全局和长远考虑的重视。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它,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2.
【叶】
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叶县南。春秋时属楚领地。汉置县。
【组词】
叶县凫
3.
【掩】
(会意。从手,从奄,奄亦声。本义:遮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掩,敛也。小上曰掩。 、 《仪礼·士丧礼》。注:“裹首也。”-掩练帛,广终幅。 、 《史记·司马相如传》-掩薄草渚。 、 《周髀算经》-空正掩日。 、 《聊斋志异·促织》-掩口胡卢而笑。 、 清·方域《壮梅堂文集》-掩其上哉。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手巾掩口。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诚。
【组词】
掩圹、 掩心、 掩土、 掩面、 掩著
4.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
1. 【两叶】 犹两世。指父子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