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09: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09:09
词汇“[对方]”是一个相对抽象的代词,通常用于指代对话或交流中的另一方。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对方”字面意思是指在对话、交流或对抗中的另一方。它可以用作名词,表示与说话者相对的个体或团体。
“对方”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基本结构和含义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体现,随着语言的发展,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
在**文化中,“对方”常用于正式或商业场合,强调交流中的平等和对等关系。
“对方”一词给人以中性和客观的感觉,不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但在特定情境下,如法律纠纷中,可能会引发紧张或敌对的情感。
在商务谈判中,我经常使用“对方”来指代合作或竞争的公司,这有助于保持专业和客观的态度。
在诗歌中,“对方”可以用来象征未知的挑战或神秘的伴侣:
在夜的深渊,我呼唤对方,
星辰之下,谁是那未知的脸庞?
“对方”可以联想到电话听筒中的声音,或是谈判桌上对立的面孔。
在英语中,“对方”可以对应为“the other party”或“the counterpart”,在不同文化中,其使用和理解基本一致。
“对方”是一个功能性强的词汇,适用于多种语境,帮助清晰地表达交流中的另一方。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其正确使用对于沟通的准确性和效率至关重要。
1.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2.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