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1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19:24
“伐罪吊民”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伐罪”和“吊民”两个词组成。其中,“伐罪”指的是讨伐有罪之人,“吊民”则是指慰问受苦的百姓。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讨伐有罪的人,同时慰问受苦的民众,通常用来形容正义的军事行动或政治行为,旨在伸张正义、安抚民心。
在文学作品中,“伐罪吊民”常用于描述英雄人物或正义力量对抗邪恶势力的场景,强调其行为的正义性和对民众的关怀。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讨论、政治评论或法律辩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用以评价某项行动的正当性和人道性。
“伐罪吊民”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军事和政治理念。在古代,君主或将领出征时,常常会以讨伐罪恶、慰问民众为口号,以此来凝聚民心和士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正义行动,不仅限于军事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伐罪吊民”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正义”观念。它强调政府或领导者的责任不仅是维护法律和秩序,还要关心民众的福祉,确保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义、庄严和责任感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崇高行为,激发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社会问题、法律案件或历史**时,它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帮助阐述观点或立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伐罪吊民,正义之剑高悬,斩断黑暗,光明重现。”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英勇的将军手持长剑,身后是受苦的民众,前方是邪恶的敌人。背景音乐可能是庄严的进行曲,强调正义的力量。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fight for justice and protect the innocen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强调正义和保护无辜。
“伐罪吊民”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正义的同时,也要关心和保护那些受苦的民众。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化内涵,更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伐罪吊民,正在今日。
及取宋,责其背约,名为~。
1.
【伐】
(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伐,击也。 、 《广雅》-伐,杀也。 、 宋·苏辙《太白山祈雨词》-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
【组词】
伐祭、 伐杀
2.
【罪】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辠,犯法也。 、 《尔雅》-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 、 《诗·小雅·小明》-畏此罪罟。 、 《易·解卦象下传》-君子以赦过宥罪。 、 《荀子·王制》-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 《国语·晋语》-离桓之罪。 、 《史记·陈涉世家》-或闻无罪。 、 《汉书》-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 诸葛亮《出师表》-治臣之罪。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知罪矣。
【组词】
罪首、 罪失、 罪眚、 罪瑕、 罪祸、 罪累、 罪悔、 罪殃、 罪辜、 罪衅、 罪例
3.
【吊】
(吊为弔的俗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弋射矰(zēng)缴之形。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荒野里用柴薪盖着,但怕禽兽要来吃,连送丧的亲友都带着弓箭前来帮助驱除。本义:悼念死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弔,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敺禽。 、 《礼记·曲礼》-知生者弔,古弔辞曰,如何不淑。 、 贾谊《吊屈原赋》-敬吊先生。
【组词】
吊纸、 吊问、 吊死、 吊祠
4.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