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12: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12:55
忍受:指在面对不愉快、痛苦或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和反应,继续承受或容忍。
“忍受”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意思是通过“忍”(克制)和“受”(接受)两个字组合而成。在历史演变中,其含义逐渐固定为在困难或不愉快情况下的克制和承受。
在**文化中,“忍受”常与儒家思想中的“忍辱负重”相联系,强调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和耐心。在社会背景中,它也反映了人们对困难和挑战的普遍态度。
“忍受”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消极的情感色彩,因为它涉及到面对不愉快或痛苦的情况。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坚韧、毅力和牺牲。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忍受过长时间的工作压力,最终通过坚持和努力克服了困难。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忍受”来表达深刻的情感:
忍受着夜的寂静,
心中的火焰不灭,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忍受,是为了更美的明天。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风雨中坚定前行的画面,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节奏缓慢但充满力量的背景音乐,如古典音乐中的某些乐章。
在英语中,“忍受”可以对应为“endure”或“tolerate”,在不同文化中,对忍受的态度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相似。
“忍受”是一个在不同语境中都有重要应用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个人在逆境中的态度,也反映了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忍受”对于传达复杂情感和思想至关重要。
1.
【忍】
(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忍,能也。 、 《广雅》-忍,耐也。 、 《论语·八脩》。皇疏:“忍,犹容耐也。”-是可忍也。 、 《庄子·让王》-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 、 《左传·成公二年》-吾子忍之。 、 《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 、 《吕氏春秋·去私》-忍所私以行大义。 、 清·林觉民《与妻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组词】
忍事、 忍容、 忍顺、 忍从、 忍羞、 忍气、 忍垢、 忍丑、 忍耻、 忍痛
2.
【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受,相付也。 、 《周礼·天官·司书》-受其币。 、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拜受爵。 、 《周礼·司干》。注:“取藏之。”-则受之。 、 《仪礼·丧服》。注:“犹承也。”-受以小功衰。 、 《国语·楚语》。注:“承也。”-颛顼受之。 、 《管子·海南》-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 、 《后汉书·列女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组词】
受茶、 受宫厅、 受法、 受事、 受册、 受祉、 受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