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1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12:20
“仁恤”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仁”和“恤”。其中,“仁”通常指代仁爱、仁慈,是一种道德上的高尚品质,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恤”则意味着体恤、怜悯,表示对他人困境的关心和帮助。因此,“仁恤”整体上指的是以仁爱之心去体恤他人,表现出一种深刻的同情和关怀。
在文学作品中,“仁恤”常用于描述人物的高尚品质,如在古典小说或历史记载中,描述君主或官员对百姓的关怀。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表达中,它能够传达一种深沉的情感和道德观念。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可能用于讨论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
同义词中,“慈悲”和“怜悯”更偏向于**或精神层面的同情,而“同情”和“关怀”则更通用,适用于各种情境。反义词则强调缺乏关心和同情的行为或态度。
“仁”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二人相依,后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关爱。“恤”字则有记录显示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忧虑、关心。两个字的结合,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在传统文化中,“仁恤”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他人的关爱。这种观念在历史上影响了的政治、社会和家庭关系,形成了重视和谐与互助的社会风尚。
“仁恤”这个词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激发人们对善良和正义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见证过社区中的人们在自然灾害后互相帮助的情景,这种无私的关怀和帮助正是“仁恤”精神的体现。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仁恤”:
春风拂面,仁恤之心暖如阳, 世间苦难,有你相助不再长。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老人在街头帮助一个迷路的孩子,周围的人们投以赞许的目光。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温馨和安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compassion”和“empathy”来表达,虽然具体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关怀。
“仁恤”这个词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道德追求的体现。在学*和使用这个词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重要性,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践这种古老的道德观念。
1.
【仁】
(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引证】
《说文》-仁,亲也。 、 《春初·元命苞》-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 《礼记·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 、 《礼记·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 、 《韩非子·解老》-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 《礼记·丧服四制》-仁者,可以观其爱焉。 、 《诗·郑风·叔于田》-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组词】
仁人、 仁术、 仁宇、 仁瑞、 仁朴、 仁笃、 仁诲、 仁鄙
2.
【恤】
(形声。从心,血声。本义:忧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恤,忧也。 、 《易·泰》-勿恤其孚。 、 《书·大诰》-不印自恤。 、 《诗·大雅·桑柔》-告而忧恤。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不恤国事。 、 明·张煌言《复郎廷佐书》-所图者国恤家仇,所期望者豪杰事功。
【组词】
恤功、 恤恤、 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