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2:11: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11:56
“柱后史”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站在柱子后面的人。在古代,这个词汇特指那些在朝廷中负责记录言行和朝廷大事的史官。他们通常站在柱子后面,以便随时记录,因此得名“柱后史”。
在文学作品中,“柱后史”可能被用来象征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或文学研究的专业领域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柱后史”一词源于古代的朝廷制度。在古代,史官的职责是记录的言行和朝廷的大事,他们通常站在柱子后面,以便随时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指代这一特定角色的专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历史记录被视为极其重要的工作,柱后史的角色体现了对历史真实性的尊重和追求。这个词汇也反映了古代对历史记录的重视程度。
提到“柱后史”,我联想到的是历史的厚重感和时间的流逝。这个词汇让我感受到历史的连续性和人类对过去**的尊重。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没有直接遇到与“柱后史”相关的经历,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历史剧时,这个词汇常常让我对历史记录者的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柱后史,笔如刀, 刻下岁月,不留痕。 王朝更迭,唯有你, 见证了,千年的沉浮。”
想象一位穿着古代官服的史官,站在柱子后面,手持笔墨,专注地记录着。这个场景可以配上古风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柱后史”这一特定角色的词汇,但类似的职责在其他文明中也有体现,比如古罗马的史官。
“柱后史”这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古代*的一种特定职业,也体现了对历史记录的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
1.
【柱】
(形声。从木,主声。本义:屋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柱,楹也。 、 《仪礼·丧服》。注:“所谓梁闇。”-剪屏柱楣。 、 《书·禹贡》-东至于底柱。 、 《庄子·人间世》-散木也,…以为柱则蠹。 、 《战国策·燕策》-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柱。 、 唐·李朝威《柳毅传》-柱以白璧。
【组词】
柱磉石、 铜柱;楣柱;柱桷、 柱梁、 柱栋、 柱极、 柱楣
2.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
3.
【史】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古官名。职别各异。
【引证】
《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史,记事者也。 、 《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矧大史友内史友。 、 《易·巽》-用史巫纷若。 、 《礼记·聘礼记》-辞多则史。 、 《礼记·曲礼》-史载笔。 、 《谷梁传·宣公二年》-史狐书贼。 、 《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