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8-03 00:36: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3 00:36:34
“亡立锥之地”这个词汇源自中国古代,字面意思是“连立锥子的地方都没有”,比喻地方极其狭小,连最小的空间都没有。基本含义是指处境极其困难,没有立足之地。
“亡立锥之地”源自古代汉语,锥子是古代的一种小工具,用来钻孔。这个词汇通过比喻的方式,形象地描述了极端的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个词汇常用来形容国家的衰败或个人的不幸。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稳定和安居的重视,以及对动荡和困境的深刻认识。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沉重和绝望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无助和困境,影响着人们对困难情况的认知和表达。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极端困境时,它能够提供一个形象且深刻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讨论经济危机或自然灾害的影响时,可以使用这个词汇来强调问题的严重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世事变迁,曾经的繁华如今已成亡立锥之地,唯有记忆中的欢笑,依旧在心间回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荒凉的土地,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或沉重的旋律,来增强这个词汇带来的情感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ot a square inch to stand o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含义相似,都用来形容极端的困境。
“亡立锥之地”这个词汇虽然不常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但它提供了一个深刻且形象的表达方式,用来描述极端的困境。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1.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2.
【立】
(会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笔直的站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立,侸也。 、 《易·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 《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乡立。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持璧却立。 、 《韩非子·喻老》-立有间。 、 宋·欧阳修《归田来》-卖油翁释担而立。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或立或卧。
【组词】
挺立、 坐立不安;把电线杆立起来;肃立、 立托、 立容、 立戟、 立谈
3.
【锥】
(形声。从金,隹(zhuī)声。本义:钻孔的工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锥,锐也。 、 《释名·释用器》-锥,利也。 、 《战国策·秦策一》-引锥自刺其股。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锥之处囊中。
【组词】
锥刀、 锥矢、 锥囊、 锥行衰、 锥行之陈、 锥毛、 锥刀之末
4.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5.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