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4: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4:57
“望祀”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远望而进行祭祀。在古代,由于某些原因无法亲自到某个神圣地点进行祭祀时,人们会面向那个方向进行遥远的祭祀仪式,这种行为就称为“望祀”。
在文学作品中,“望祀”常用来描绘一种庄严、肃穆的场景,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尊敬和怀念。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文化研究的专业领域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望祀”一词源于古代的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在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中出现。
在**传统文化中,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而“望祀”则体现了古人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以及对无法亲自到场祭祀的变通方式。
“望祀”这个词给人一种庄重、神秘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仪式和信仰,以及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
虽然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望祀”这个词,但在学***古代文化和历史时,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背景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祭祀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望祀”来增添历史的厚重感和仪式的庄严感。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君王站在高台上,面向远方,手持祭品,周围是肃静的人群,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望祀”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远程祭祀行为也可能存在,但具体的词汇和实践可能有所不同。
“望祀”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和社会实践,也让我们对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我们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理解。
1.
【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 《玉篇》-望,远视也。 、 《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豕望视而交睫腥。 、 《庄子·胠箧》-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 、 《庄子·天运》-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 、 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风烟望五津。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
【组词】
望台、 望楼、 望阙、 望乞、 望国、 望睹、 望乡、 望祭、 望拜、 望祀、 望眼
2.
【祀】
(形声。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本义:祭祀天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祀,祭无已也。 、 、 、 《周礼·在宗伯》。郑注:“五色之帝。”-五祀。 、 《周礼》。贾公彦疏:“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以雷鼓鼓神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