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9:54: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9:54:16
崖柴(yá chái)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悬崖边上的枯木。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古代文学中有时会被用来形容荒凉、孤寂的景象。
文学语境:在古代诗词中,“崖柴”常被用来营造一种荒凉、孤寂的氛围。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崖柴”,但其意境与之相近。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崖柴”很少被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学讨论或历史话题中。
专业领域:在地理学或生态学中,可能会使用“崖柴”来描述特定地形中的植被状态。
同义词:枯木、孤木、荒木
反义词:绿树、茂林、繁花
“崖柴”一词的词源较为简单,由“崖”(悬崖)和“柴”(枯木)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学中,这个词汇被用来形容荒凉的景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
在**古代文学中,“崖柴”常被用来象征孤独、坚韧和不屈的精神。这种用法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崖柴”这个词汇给人以荒凉、孤寂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到荒芜的山崖、孤独的枯木,以及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登山活动中看到过类似“崖柴”的景象,那株孤独的枯木在风中摇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坚韧和生命的顽强。
诗歌: 崖柴孤立风中摇, 岁月无声自寂寥。 山高水远人何处, 一缕清风伴寂寥。
视觉联想:想象一幅画面,荒凉的山崖上,一株枯木孤独地矗立,风在耳边呼啸,给人一种荒凉而孤寂的感觉。
听觉联想:闭上眼睛,可以听到风穿过枯木的声音,那种沙沙的响声,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liff枯木”(cliff枯木),但在英语文学中并不常见,可能需要更多的描述来传达相同的意境。
通过对“崖柴”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所蕴含的荒凉、孤寂的意境,以及对坚韧精神的赞美,使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1.
【崖】
(形声。从山,厓(yá)声。本义:岸;水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崖,高边也。 、 《说文句读》-崖,岸。高边也。…此云高边,崖则水之边而峭高者也。 、 《荀子·劝学》-渊生珠而崖不枯。 、 《尔雅·释丘》。按:“厓之峻而高者,岸也,即岸也。”-望厓洒而高岸。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伯有廷劳于黄崖。 、 《庄子·秋水》-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 《庄子·山水》-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 、 宋·沈括《梦溪笔谈》-穹崖巨谷。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蹑履登崖。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崖侧削。 、 《徐霞客游记》-四眺重崖,皆悬绝无径,而西崖尤为峻峭。
【组词】
崖谷、 崖口、 崖垠、 崖畔、 崖岭、 崖穴
2.
【柴】
编木维护四周。
【引证】
《淮南子》-[周武王]乃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柴箕子之门。
【组词】
柴护
覆盖。
【引证】
《管子》-掘新井而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