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23:37: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3:37:40
挑唆:指煽动或唆使他人去做坏事或不正当的事情,通常带有负面意图。
挑唆一词源于汉语,由“挑”和“唆”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挑”有挑起、挑动的意思,“唆”则有唆使、教唆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挑唆”这一词汇,用以描述煽动或唆使他人做坏事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挑唆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因为它破坏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在社会交往中,挑唆者往往被视为不可信赖的人。
挑唆一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阴谋、不诚实和破坏。它可能引发人们对背后操纵者的警惕和反感。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次朋友之间的争执,其中一个朋友明显是在挑唆,试图加剧矛盾。这让我意识到挑唆行为的危害性。
在诗歌中,挑唆可以被用来描绘复杂的人际关系:
在阴暗的角落,挑唆者低语,
煽动着火焰,燃烧着友谊。
挑唆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角落、低语声和阴谋的氛围。视觉上,可能是一幅描绘人物在暗中密谋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低沉、阴险的说话声。
在英语中,挑唆可以对应为“instigate”或“incite”,它们在语义上与挑唆相似,都指煽动或唆使他人做坏事。
挑唆是一个具有负面含义的词汇,用于描述煽动或唆使他人做坏事的行为。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挑唆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和避免这种不道德的行为,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一词汇的细微差别和使用场景,对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
1.
【挑】
(形声。从手,兆声。本义:挑拨,挑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挑,挠也。 、 《庄子·太宗师》-挠挑无极。 、 《汉书·高帝纪》-汉王欲挑战。 、 《史记·司马相如传》-故相如以琴心挑之。 、 《文选·枚乘·七发》。注:“窕当为挑。史记曰:‘目挑心招’。张晏汉书注曰:‘挑,娆也。’”-目窕心与。 、 《列子·杨朱》-媒而挑之。
【组词】
挑三豁四、 挑头子、 挑眼、 挑茶斡刺、 挑缀、 挑拨弄火、 挑引、 挑泛、 挑招、 挑狎、 挑情、 挑发、 挑谑
2.
【唆】
(形声。本义:怂恿人做坏事)。
同本义。
【引证】
《西游记》-怎禁猪八戒气不忿,在旁漏八分儿唆嘴道“师父,说起这个女子,他是此间农妇,…却怎么栽他是个妖怪?
【组词】
唆讼、 唆教、 唆掇、 唆犯、 唆哄、 唆激、 唆冷、 唆说、 唆送、 唆诱、 唆摆、 唆嘴、 唆拨、 唆诈、 唆毒、 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