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0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08:43
“捉贼捉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捉拿小偷时要抓住他偷窃的证据,即赃物。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处理问题或纠纷时,要有确凿的证据,不能仅凭猜测或表面现象来判断。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于强调证据的重要性,如在侦探小说中,侦探可能会说:“捉贼捉脏,没有确凿的证据,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 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提醒别人在处理问题时要讲究证据,例如:“你不能光凭感觉就指责别人,捉贼捉脏,要有证据才行。” 在法律专业领域,这个成语更是被频繁使用,强调法律程序的严谨性和证据的重要性。
同义词:
反义词:
“捉贼捉脏”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的法律实践,强调在处理犯罪案件时必须有确凿的证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强调证据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对证据和事实的重视,反映了人讲究实际、注重证据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法律和教育领域,强调证据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严谨、客观的印象,让人联想到法律的公正和事实的真相。它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理性、客观,不能凭主观臆断。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次邻里纠纷,有人怀疑邻居偷了他的东西。当时我提醒大家:“捉贼捉脏,没有证据我们不能随便指责别人。”最终,通过调查找到了真正的失物,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会。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捉贼捉脏,证据为王,
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莫凭臆断,莫信谣言,
真相大白,人心自安。
在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上的审判场景,法官和律师围绕证据进行辩论。在听觉上,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法律节目的旁白,强调证据的重要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tch someone red-handed”,意思是当场抓住某人正在做坏事。这个表达也强调了证据的重要性,但与“捉贼捉脏”相比,更侧重于当场抓获的行为。
“捉贼捉脏”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在处理问题时要讲究证据,不能凭主观臆断。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谚曰:‘捉贼捉脏,捉捉双。’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1.
【捉】
(形声。从手,足声。本义:握,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捉,搤也。 、 《广雅》-捉,持也。 、 《世说新语·方正》-伊便能捉杖打人。 、 《左传》-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 、 《三国志》-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
【组词】
捉发、 捉秤、 捉手、 捉身、 捉船、 捉笔
2.
【贼】
(会意。小篆字形,从戈,则声。从戈,刀毁贝。 本义:残害;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贼,败也。 、 《荀子·修身》-害良为贼。 、 《诗·大雅·抑》-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 《庄子·秋水》-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 《左传·文公十八年》。杜预注:“毁则,坏法也。”-毁则为贼。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下广汉廷尉狱,又坐贼杀不辜。
【组词】
贼毫、 贼伦、 贼仁、 贼蚀、 贼义、 贼害、 贼蠹、 贼殃
3.
【捉】
(形声。从手,足声。本义:握,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捉,搤也。 、 《广雅》-捉,持也。 、 《世说新语·方正》-伊便能捉杖打人。 、 《左传》-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 、 《三国志》-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
【组词】
捉发、 捉秤、 捉手、 捉身、 捉船、 捉笔
4.
【脏】
(形声。左形,右声。本义:中医学以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后因以为身体内脏的通称)同本义。
【引证】
《正字通》-脏,五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