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43: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43:46
词汇“判却”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文言或古风的词汇。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判却”进行分析:
“判却”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可能是“判断并拒绝”或“判定并排除”。其中,“判”指的是判断或判定,“却”则有拒绝或排除的意味。
由于“判却”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语境中可能出现在文学作品、历史文献或特定的专业领域中。例如,在古代法律文献中,可能会用到“判却”来表示法官对某个案件的判决并拒绝进一步审理。
“判却”可能是由两个古汉语词汇组合而成,其中“判”在古代汉语中就有判断、裁决的意思,“却”则有退却、拒绝的含义。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词汇结合形成了“判却”这个复合词。
在古代**,法律体系中“判却”可能用于描述法官的判决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
“判却”可能给人带来一种决断和拒绝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权威、决断和不可更改的决定。
由于“判却”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直接使用该词汇的情况。
在创作中,可以将“判却”用于描述一个权威人物或机构做出的决断性拒绝,例如在小说中描述一个**对某个提案的最终判决。
由于“判却”的语义较为抽象,它可能不会直接关联到具体的视觉或听觉形象,但可以联想到法庭、法官的锤子声等。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判却”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组合其他词汇来实现,例如英语中的“dismiss”和“reject”。
“判却”作为一个较为文言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汉语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多样性和历史深度。
1.
【判】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判,分也。 、 《诗·周颂·访落》-继犹判涣。 、 《左传·庄公三年》-纪于是乎判。 、 《国语·周语中》-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 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
【组词】
判割、 判妻、 判散、 判礼、 判迹、 判裂
2.
【却】
(形声。本作“却”,俗字作“却”。从卩,谷(què)声。卩(jié),象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本义: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退也”。-却,节欲也。 、 《考工记·梓人》-却行仄行。 、 《庄子·人间世》-吾行却曲。 、 《战国策·秦策》-怒战栗而却。 、 《仪礼·既夕礼》-却下而载之。 、 《楚辞·愍命》-却骐骥以转运兮。 、 《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却秦。 、 、 《史记·廉颇蔺相列传》-持璧却立。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曳笏却立。
【组词】
退却、 却走、 却还、 却避、 却归、 却略、 却去、 却生、 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