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5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57:06
四更 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的时间划分系统。在古代,一夜被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每个时段大约两小时。四更指的是从凌晨1点到3点这段时间。
四更的词源直接来自于古代的时间划分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划分方式在现代生活中已不太常用,但在文学和历史叙述中仍保留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在**传统文化中,四更常与勤劳、警觉和神秘感联系在一起。例如,古代的官员和学者常常在四更时分起床读书或处理公务,体现了勤奋和责任感。
四更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种孤独或紧张的情绪,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描述的那些紧张或悬疑的场景。
在现代生活中,四更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职业或生活*惯中,如夜班工作者或需要早起的人,可能会对这个时间段有特别的感受。
在诗歌中,四更可以用来营造一种深夜的静谧和深沉:
四更天,月影婆娑, 星辰寂寥,思绪飘渺。
四更可能让人联想到深夜的宁静,月光下的树影,或是远处传来的钟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时间划分可能不太常见,但某些文化中也有类似的时间段划分,如伊斯兰文化中的“五时”。
四更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了古代时间划分的文化意义,也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利用。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1.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2.
【更】
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
【引证】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组词】
更无六耳、 更若、 更待
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 《资治通鉴》-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 清·林觉民《与妻书》-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