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4: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4:39
词汇“[例对]”在标准汉语中并不常见,可能是一个打字错误或者是特定领域的术语。由于缺乏具体的信息和上下文,我将基于假设进行分析,假设“例对”是一个词汇或短语,用于描述两个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或比较。
“例对”可以理解为“举例对比”或“例子对应”,指的是通过列举实例来展示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性。
由于“例对”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详。可能是由“例子”和“对比”两个词汇组合而成的新词。
在强调实用性和具体例证的教育文化中,“例对”可能被广泛使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和论证方法。
“例对”可能让人联想到清晰、逻辑和具体,有助于形成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在学术写作中,我经常使用“例对”的方法来支持我的论点,通过实际例子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在诗歌中,可以通过“例对”自然界中的两种现象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晨露与晚霞,例对天地间, 一瞬与永恒,对话无言。
想象一幅画,左边是宁静的湖泊,右边是奔腾的瀑布,这种“例对”展现了静与动的对比,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在不同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概念可以通过不同的词汇组合来表达,如英语中的“example comparison”。
“例对”作为一种分析和表达工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帮助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和传达复杂的概念。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一方法。
1.
【例】
(形声。从人,列声。本义:比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礼记服问:上附下附,列也。公别比例之义。古只作列,此字后出。-例,比也。 、 元·刘壎《隐居通议·欧阳公》-举此以例其余。
【组词】
溯古例今;以此例比
类;列。
【引证】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组词】
不在此例;例及、 例侪
2.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