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4:3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4:32:12
其势汹汹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气势非常猛烈,像汹涌的波涛一样。基本含义是指某人或某事物的气势非常强烈,给人以压迫感或威胁感。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该词汇常用来形容敌人的进攻、辩论的激烈或情感的爆发,如“敌军其势汹汹地向我们扑来”。
口语语境:在日常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某人的态度或行为非常强势,如“他其势汹汹地走进会议室,大家都安静了下来”。
专业领域:在军事或体育报道中,该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战斗或比赛的激烈程度,如“这场比赛双方其势汹汹,观众都屏息凝神”。
同义词:气势汹汹、咄咄逼人、盛气凌人
反义词:温文尔雅、和风细雨、和颜悦色
该词汇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形容词“汹汹”本身就有波涛汹涌的意思,加上“其势”强调了气势的强烈。在历史演变中,该词汇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强烈气势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该词汇常用来形容负面或威胁性的气势,如敌人的进攻或恶劣的自然现象。在社会背景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政治或社会冲突中的激烈对抗。
该词汇给人以紧张和压迫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激烈的冲突或挑战。在表达中,它常用来强调情况的严重性或紧迫性。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遇到过某人在争论中其势汹汹,这种情况下,该词汇能够准确地描述对方的强势态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风暴其势汹汹,雷声轰鸣,电光划破长空。”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到波涛汹涌的海浪;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激昂的交响乐章。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 full force”或“with great intensity”,但这些表达没有“其势汹汹”那种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
其势汹汹 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成语,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强烈气势和紧迫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其行。
有的~走来干涉我们,问我们是什么机关;有的更不管三七二十一,拿着枪托子去撞各家人家的门。
1.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2.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
3.
【汹】
(形声。从水,凶声。本义:水猛烈地向上涌腾) 同本义。通常作“汹涌”。
【引证】
《说文》-洶,涌也。 、 唐·杜甫《大会渡》-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 、 《韩非子·杨权》-填其汹渊,毋使水清。
【组词】
汹呶、 汹急、 汹怒、 汹然、 汹溶
形容声音大;喧嚣。
【引证】
《尚书大传》-洶洶、嗑嗑,皆水声也。 、 《楚辞·逢纷》-飘风来之洶洶。
【组词】
汹汹拳拳、 汹赫、 汹洶
4.
【汹】
(形声。从水,凶声。本义:水猛烈地向上涌腾) 同本义。通常作“汹涌”。
【引证】
《说文》-洶,涌也。 、 唐·杜甫《大会渡》-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 、 《韩非子·杨权》-填其汹渊,毋使水清。
【组词】
汹呶、 汹急、 汹怒、 汹然、 汹溶
形容声音大;喧嚣。
【引证】
《尚书大传》-洶洶、嗑嗑,皆水声也。 、 《楚辞·逢纷》-飘风来之洶洶。
【组词】
汹汹拳拳、 汹赫、 汹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