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18: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18:36
“摸棱两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触摸物体的棱角时感觉模糊不清。基本含义是指说话或做事含糊不清,不明确表态,让人难以捉摸其真实意图或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摸棱两可”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性格或行为,如某人说话总是含糊其辞,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以用来批评某人的不明确态度或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这个词组可能用来描述某些政策或声明的模糊性。
“摸棱两可”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摸”指触摸,“棱”指物体的棱角,“两可”表示两种可能性。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触摸时的模糊感觉,后来被引申为形容人的态度或言语的不明确。
在中国文化中,含蓄和间接表达是一种常见的沟通方式,因此“摸棱两可”在社会交往中有时被视为一种策略,用以避免直接冲突或责任。
这个词组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政治家的模糊声明或商业谈判中的不透明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表达自己观点但又不想过于直接的情况,这时“摸棱两可”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被采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话语如雾中的灯塔,摸棱两可,指引着迷航的心灵。”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模糊的影像或朦胧的风景。听觉上,可能是低沉而模糊的声音,难以分辨具体内容。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quivocal”或“ambiguous”,它们也有类似的含义,即不明确或含糊。
“摸棱两可”是一个描述不明确态度的有力工具,它在语言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意图。
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
唐朝时期,武则天任命苏味道为宰相,他处世十分圆滑,从不表明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样不会得罪人,他把这种圆滑的方法说成“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模棱特两端可也。”人们送他一个外号叫“苏模棱”。后因犯错而降职到四川眉州
我对这个问题一直是~。
1.
【摸】
(形声。从手,莫声。本义:用手接触或轻摩物体)。
同本义。
【引证】
《后汉书·蔡邕传》-邕读(曹娥碑),能手摸其文读之。
【组词】
摸脸;摸摸她的手;这衣料摸着很软;摸索、 摸挲、 摸牌
2. 【棱】 ——“穆棱”(Mùlíng):县名。在黑龙江省。
3.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4.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