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53: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53:31
倾听:指专注地听取他人说话,不仅包括听到声音,还包括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情感和内容。它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强调的是对说话者内容的理解和共鸣。
倾听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意思是通过耳朵去感知和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丰富,强调了主动性和深入理解的重要性。
在许多文化中,倾听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东方文化中,倾听被认为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现代社会,随着沟通技术的进步,倾听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倾听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温暖和安心,因为它代表了被理解和被关心的感觉。在表达中,倾听可以增强语言的深度和情感的共鸣。
在我的生活中,倾听是与家人和朋友建立深厚关系的重要方式。例如,当我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会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这帮助我们建立了更强的信任和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倾听”:
风在树梢间低语, 我倾听,心随叶舞。 夜的静谧,星的秘密, 倾听,是心灵的归宿。
倾听可以联想到一个安静的夜晚,一个人坐在窗边,闭上眼睛,专注地听着窗外的风声和远处的车流声。这种场景可以通过柔和的灯光和轻柔的音乐来营造。
在英语中,“倾听”可以对应为“listen”和“hear”,但“listen”更强调主动性和专注性,而“hear”则更多指物理上的听到。
倾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不仅在语言交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也在情感和心理层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倾听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让我在沟通中更加有效和有同理心。
1.
【倾】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顷,顷亦声。“顷”有偏侧的意思。从人,多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偏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倾,仄也。 、 《礼记·曲礼下》。注:“倾或为侧。”疏:“倾,欹侧也。”-倾则奸。 、 《论语·季氏》-安无倾。 、 《淮南子·说山》-重钧则衡不倾。 、 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 、 《战国策·秦策》-倾耳而听。 、 《老子》。释文:“不正貌。”-高下相倾。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俯身倾耳。
【组词】
倾葵、 倾倚、 倾低、 倾昃、 倾返、 倾柯、 倾倚
2.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