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4:14: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4:14:45
扼喉抚背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掐住喉咙,抚摸背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对敌人或对手进行控制和安抚的双重手段,既有威胁又有安抚的意味。
在文学作品中,扼喉抚背 常用来描述政治斗争或人际关系中的复杂策略。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处理问题时的双重态度或手段。在专业领域,如国际关系或商业谈判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种策略性的互动。
同义词:软硬兼施、恩威并重 反义词:单刀直入、直来直去
扼喉抚背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政治和军事策略中的一种常见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复杂人际关系和策略互动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扼喉抚背 体现了权谋和策略的重要性。这种双重手段在历史上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中经常被使用,因此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复杂的,既有对策略的赞赏,也有对权力游戏的警惕。它让人联想到政治斗争的阴暗面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在个人生活中,扼喉抚背 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处理家庭或朋友间的矛盾时的策略,既有强硬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扼喉抚背,权谋深似海,
恩威并施,人心难测猜。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政治家在会议室中,面带微笑却眼神锐利,手中似乎掌握着某种看不见的权力。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紧张的谈判背景音乐,或是政治辩论的激烈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carrot and stick",意指同时使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这个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也常用来描述策略性的互动。
扼喉抚背 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际关系和策略互动的复杂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分析复杂的社交和政治场景。通过深入学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和历史中的权谋策略。
西南当扼喉之势,东北承抚背之机,首尾交侵。
江都寿春之域,~之兵,飞龙赤马,绝水南越。
1.
【扼】
(形声。从手,厄声。本义:抓住;掐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搤,捉也。 、 《汉书·李陵传》-力扼虎,射命中。 、 《后汉书·荀彧传》-搤其喉而不得进。 、 《汉书·娄敬传》-不搤其亢。 、 《汉书·扬雄传》-搤熊罴。 、 《广雅·释诂三》-搤,持也。
【组词】
扼虎、 扼吭拊背、 扼襟、 扼臂
2.
【喉】
喉头。
【引证】
《说文》-喉,咽也。 、 《后汉书·马融传》-喉咽者,量肠之府也。 、 唐·柳宗元《三戒》-断其喉。
【组词】
喉吻、 喉头气 、 喉韵
3.
【抚】
(形声。从手,无声。本义:抚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撫,安也。 、 《国语·晋语八》-抚而泣之。 、 《仪礼·乡射礼》-左右抚矢而乘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 明·魏学洢《核舟记》-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组词】
抚弄、 抚心、 抚拭、 抚背
4.
【背】
(形声。从肉,北声。本义:脊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背,脊也。 、 《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 、 《史记·梁孝王世家》-牛足出背上。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明·魏学洢《核舟记》-左手抚鲁直背。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不呼则杖其背。
【组词】
芒刺在背;背袋、 背花、 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