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37: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37:07
国徽:国徽是一个国家的官方象征,通常包含该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元素。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权威和统一,是国家标志的一部分,与国旗、国歌等共同构成了国家的象征体系。
在文学作品中,国徽可能被用来象征国家的尊严和历史。在口语中,提及国徽可能是在讨论国家的重要**或庆典。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和国际关系,国徽的使用和保护是严格规定的,以确保其象征意义不受侵犯。
同义词:国标、国标徽章 反义词:无(国徽作为一个国家的特定象征,通常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国徽一词源自拉丁语“insignia”,意为标志或徽章。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徽的设计和意义在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但其作为国家象征的核心意义始终未变。
国徽在特定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政治**或国家庆典中,国徽的使用强调了国家的统一和权威。在教育中,国徽也常被用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国徽往往能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的忠诚。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国家的历史和传统,以及与之相关的英雄和**。
在日常生活中,国徽可能出现在各种场合,如学校、政府机构、国家庆典等。它不仅是国家的象征,也是个人身份和归属感的体现。
在诗歌中,国徽可以被用来象征国家的灵魂和精神:
在那金色的圆环中, 星辰与麦穗相拥, 国徽的光辉, 照亮了我们的梦。
国徽的视觉形象通常是庄严和权威的,可能让人联想到国歌的旋律,共同构成了国家的象征体系。
不同国家的国徽设计各异,反映了各自的历史和文化。例如,美国的国徽包含鹰和星星,而英国的国徽则包含狮子和独角兽。
国徽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不仅代表了国家的权威和统一,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尊重国徽的意义是培养爱国情感和国际视野的重要部分。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徽】
(形声。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微省声。本义:三纠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徽,三股绳也。 、 《易·坎》。刘注:“三股为徽。”-系用徽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