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1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15:36
土政策: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地方政府或组织在执行中央政策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或变通措施。这些政策可能与中央政策有所不同,但旨在更好地适应地方特色和需求。
“土政策”一词源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地方自主权的增加,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上升。它反映了中央与地方在政策执行上的互动和调整。
在**,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平衡。这种政策体现了地方特色和实际需求,同时也可能引发关于政策一致性和公平性的讨论。
对于一些人来说,土政策可能象征着灵活性和适应性,而对于另一些人,它可能代表着政策的不一致和混乱。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土政策允许农民在非耕地上种植果树,这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
在诗歌中,可以将“土政策”比喻为地方的守护神,它在中央的宏伟蓝图中,为地方的细小需求留下了一片绿洲。
想象一幅画面:在一片广阔的中央政策蓝图上,点缀着各种色彩斑斓的土政策小岛,它们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和谐的声响。
在其他国家,类似的词汇可能是“地方立法”或“地方规章”,它们在不同文化中扮演着类似的角色,即在中央法律框架内为地方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通过对“土政策”的深入学,我认识到它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地方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央与地方关系复杂性的反映。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这一词汇的使用,以准确传达其丰富的内涵。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政】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政,正也。 、 《论语·有政》马注-政者,有所改更匡正。 、 《墨子·天志上》-必从上之政下。 、 清·秋瑾《致琴文书》-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
【组词】
正己
3.
【策】
(形声。从竹,朿(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引证】
《考工记·舟人》-軓前十尺而策半之。 、 《礼记·曲礼》-则仆执策立于马前。 、 《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赠之以策。 、 《左传·襄公十七年》-左师为已短策。 、 《汉书·王褒传》-伤吻敝策。 、 《战国策·赵策》-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 唐·韩愈《杂说》-执策而临之。 、 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组词】
策辔、 策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