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1:21: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1:21:47
土改:字面意思是土地改革,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改变土地所有制结构,实现土地的合理分配和利用,由政府主导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特指194年至1953年间,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旨在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
“土改”一词源于20世纪中叶的,随着土地改革的开展而广泛使用。其词源直接关联到土地和改革两个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语言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特定历史**的专有词汇。
在,土改是新成立初期的一项重要社会改革,它不仅改变了土地所有制,也深刻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农民的生活。这一改革被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对后续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经历过土改的一代人来说,这个词可能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既是对过去苦难的记忆,也是对新生活希望的象征。对于年轻一代,这个词可能更多地与历史教育相关,引发对过去社会变革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通过家庭故事或历史教育了解到土改的影响,例如听长辈讲述土改前后生活的变化,或者在学校学*相关历史知识。
在诗歌中,可以将“土改”作为主题,描绘土地的变迁和农民的情感:
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
土改的旗帜高高飘扬,
农民的锄头挥舞着希望,
从封建的枷锁中解放。
通过观看关于土改的历史纪录片或电影,可以获得更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如《白毛女》等作品,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更深刻地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在不同国家,类似的土地改革**也有发生,如俄国的土地革命,虽然具体实施和影响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土地所有制的根本变革。
“土改”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对土地资源合理分配的探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土改”的背景和意义,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复杂性。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改】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改,更也。 、 《诗·郑风·缁文》-敝予又改为兮。 、 《公羊传·庄公三年》-盖改葬也。 、 《论语·雍也》-回也不改其乐。 、 《仪礼·乡射礼》。注:“更也。”-改取一个挟之。 、 《仪礼·士相见礼》-改居则请退可也。 、 《国语·鲁语下》-执政未改。 、 《楚辞·九章·怀沙》-前图未改。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组词】
改容加饰、 改适、 改教、 改律、 改视、 改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