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9:41: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9:41:08
手提包:手提包是一种便携式的包,通常用于携带个人物品,如钱包、手机、化妆品等。它通常有一个或多个手柄,供使用者手提,有时也配有肩带,可以肩背。
手提包的词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handbag”,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提包的设计和功能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简单的布袋到精致的皮革制品。
在现代社会,手提包不仅是实用物品,也是时尚和身份的象征。不同品牌和设计的手提包反映了持有者的品味和社会地位。
手提包可能让人联想到优雅、精致和女性化。它也可能与特定的记忆或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母亲的旧手提包可能唤起童年的回忆。
个人经历中,手提包是日常不可或缺的物品,它不仅方便携带必需品,也是个人风格的展现。
在诗歌中,手提包可以被描绘为“时间的容器”,装载着一天的喜怒哀乐。
手提包的图片可能让人想到光滑的皮革和精致的金属扣,而提到手提包的声音,可能是拉链的滑动声或扣子的轻响。
在不同文化中,手提包的名称和使用习惯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法语中,手提包被称为“sac à main”,在日语中则是“ハンドバッグ”。
手提包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实用性和时尚性,还承载了文化和情感的内涵。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和情感。
1.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2.
【提】
(形声。从手,是声。本义:悬持;悬空拎着物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提,挈也。 、 《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 、 明·魏禧《大铁锥传》-一贼提刀。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椊下提殴之。 、 《聊斋志异·促织》-提竹筒丝笼。
【组词】
提壶,提桶;提开水;提掳、 提举
3.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