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1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18:17
“印度支那”(Indochina)是一个地理和历史术语,字面意思是指“印度和**之间”的地区。它通常指的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地区,包括现在的越南、老挝和柬埔寨。这个词汇在历史上曾被用来指代法国在这一地区的殖民地,即法属印度支那。
在文学中,“印度支那”可能被用来描述该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或文化特色。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被用来讨论历史、政治或旅游话题。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地理学和国际关系学中,“印度支那”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涉及到殖民历史、民族独立和区域政治动态。
同义词:东南亚半岛(Southeast Asian Peninsula) 反义词:这个词汇没有直接的反义词,但可以考虑与“西方”或“欧洲”等词汇对比。
“印度支那”一词源自法语“Indochine”,由“Inde”(印度)和“Chine”(**)组合而成。这个词汇在19世纪被法国人用来指代他们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后来逐渐被英语和其他语言采用。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印度支那”可能带有殖民历史的痕迹,反映了该地区在殖民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它也与越南战争等重大历史**紧密相关,影响了该地区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
对于一些人来说,“印度支那”可能唤起对殖民历史的复杂情感,包括对殖民统治的反抗、对独立斗争的记忆以及对多元文化融合的欣赏。对于旅游者来说,它可能代表着异国情调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阅读过关于印度支那战争的书籍,这让我对这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也曾计划前往越南、老挝和柬埔寨旅行,探索这个地区的自然美景和历史遗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印度支那”:
在印度支那的绿意盎然中,
古老的寺庙与现代的喧嚣交织,
历史的回声在每一片叶间低语,
讲述着殖民与独立的传奇。
结合图片,我们可以想象印度支那的郁郁葱葱的丛林、古老的寺庙和繁忙的市场。在音乐方面,可以联想到具有东南亚特色的传统乐器和旋律,如越南的独弦琴(Dan Bau)或柬埔寨的竹笛(Khloy)。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印度支那”可能有不同的称呼和理解。例如,在越南语中,这个地区可能被称为“Đông Dương”,而在法语中则是“Indochine”。这些不同的称呼反映了各自文化和历史的视角。
通过对“印度支那”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地理上的一个地区,也是历史*和文化交流的交汇点。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更准确和丰富地表达对世界的理解。
1.
【印】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是手爪,右象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本义:官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印,执政所持信也。 、 蔡邕《独断》-玺者,印也。印者,信也。 、 《苍颉篇》-印,验也。 、 《小尔雅》。按,古上下通曰玺。秦以来,天子诸侯王称玺,独以玉;列侯至二千石曰章,千石至四百石曰印。-玺谓之印。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每字为一印。 、 、 、
【组词】
印务、 印券、 印佩、 印牌、 印囊、 印曹
2.
【度】
估计,推测。
【引证】
《史记·项羽本纪》-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组词】
忖度、 测度;度空儿
衡量。
【引证】
《礼记·王制》。释文:“量也。”-度地居民。
3.
【支】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说文》:“从手持半竹。”本义:去枝的竹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桂馥义证:“疑作去枝之竹也。”-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4.
【那】
多。
【引证】
《诗·小雅·桑扈》-不戢不难,受福不那。
安闲的样子。
【引证】
《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有那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