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25: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25:57
“患疾”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患有疾病或病症。其中,“患”指的是遭受、承受,而“疾”则指的是疾病、病痛。因此,“患疾”合起来就是指某人身体不适,患有某种疾病。
在文学作品中,“患疾”常用来描述人物的生理状态,增加故事情节的紧张感或人物的悲剧色彩。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生病”或“患病”等更为通俗的表达。在专业医疗领域,“患疾”可能出现在正式的医疗报告或病历中,用以指代具体的疾病状态。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正式程度。例如,“患病”和“患疾”较为正式,而“生病”则更为口语化。
“患疾”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被更为通俗的词汇所替代。
在**传统文化中,疾病往往被视为不祥之兆,因此“患疾”在文学和历史记载中常常带有负面色彩。在现代社会,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疾病的看法也更加科学和理性。
“患疾”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不幸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痛苦、无助和生命的脆弱。在表达时,这个词可能会引起听者的同情和关怀。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位亲人患疾,那段时间家庭氛围变得沉重,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健康和相聚的时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不度玉门关,患疾之人泪满衫。”这里通过“患疾”一词,表达了人物的悲凉和无奈。
想象一个画面:一个孤独的身影躺在床上,窗外是阴沉的天空,这样的场景与“患疾”一词紧密相连。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医院里医疗器械的声音,增添一种压抑的氛围。
在英语中,“患疾”可以对应为“suffer from a disease”或“be afflicted with an illness”。不同语言中对疾病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患疾”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它不仅是描述生理状态的词汇,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1.
【患】
(形声。从心,毌guàn)声。“串”即“毌”(贯)字。本义:担忧,忧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患,忧也。 、 《论语·宪问》-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 《春秋·繁露》-书文止于一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 、 《国语·晋语》-患货之不足。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患秦兵之来。 、 《世说新语·自新》-患志之不立。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何患不能。
【组词】
患累、 患御、 患忧、 患失
2.
【疾】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矢,字形象人腋下中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本义:受兵伤。泛指疾病)。
轻微的叫疾。
【引证】
《说文》。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疾,病也。 、 《韩非子·喻老》-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 《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