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1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10:27
从祀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在祭祀活动中作为陪祀或次要祭祀的对象。在古代**,从祀通常指的是在祭祀主神或祖先时,同时祭祀的其他神灵或先贤。
在文学作品中,从祀 可能出现在描述古代祭祀仪式的场景中,用以展现仪式的庄重和复杂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学或考古学等专业领域,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从祀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使用范围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作为次要或陪衬的祭祀对象——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体现了对祖先和神灵的尊敬。从祀** 的概念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多元神灵和先贤的崇拜,以及在祭祀活动中对等级的重视。
从祀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庄严仪式和神秘的**氛围。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敬畏之情。
在个人经历中,从祀 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但在参观古代遗址或博物馆时,可能会遇到相关的展览或解说,从而对这个词汇有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古庙钟声悠,从祀先贤静。 岁月流转间,敬仰永不变。
从祀 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庙宇的景象,以及祭祀时的钟声和诵经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祭祀概念可能存在,但具体的词汇和实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古罗马,类似的次要祭祀对象可能被称为“辅神”。
从祀 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不常见,但它在理解和研究古代祭祀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和礼仪实践。
1.
【从】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従,随行也。 、 《周礼·司仪》-客从拜辱于朝。 、 《易·坤》-或从王事。 、 《易·夏小正》-啬人不从。 、 《诗·邶风·击鼓》-从以孙子。 、 《淮南子·泛论》-禽兽可羁而从之。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组词】
从龙、 从学、 从骑、 从嫁、 从井救人
2.
【祀】
(形声。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本义:祭祀天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祀,祭无已也。 、 、 、 《周礼·在宗伯》。郑注:“五色之帝。”-五祀。 、 《周礼》。贾公彦疏:“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以雷鼓鼓神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