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3:5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3:50:13
“存亡”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存”和“亡”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生存和灭亡,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的存在状态,即存在与否、生存与毁灭。
在文学中,“存亡”常用于描述国家、民族、家族或个人的生死存亡,强调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例如,“国家的存亡在此一举”。 在口语中,“存亡”可能用于形容某个或决策的关键性,如“这场比赛关系到我们球队的存亡”。 在专业领域,如生物学、历史学等,“存亡”可能用于讨论物种的生存状况或历史的影响。
同义词:生死、存续、兴衰 反义词:共存、繁荣
同义词“生死”强调生命的开始和结束,而“存亡”更侧重于存在的状态。反义词“共存”和“繁荣”则与“存亡”形成对比,强调和谐共处和兴旺发达。
“存亡”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基本含义在历史演变中保持相对稳定。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史记》等,已有使用“存亡”来描述国家或家族的命运。
在**文化中,“存亡”常与忠诚、责任和牺牲等价值观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历史故事中,英雄人物常常为了国家的存亡而奋不顾身。
“存亡”一词往往带有一种紧迫和沉重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危机、挑战和关键时刻。它激发人们对生存和毁灭的深刻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存亡”可能用于形容某个重要决策或**的影响,如职业选择、健康问题等。例如,“这个决定关系到我的职业生涯的存亡”。
在诗歌中,可以将“存亡”融入到对自然或历史的描绘中,如: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存亡之际见英雄,
兴衰之间识天命。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争或自然灾害的画面,强调存亡的紧迫性。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节奏紧张、情感深沉的乐曲,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在英语中,“存亡”可以对应为“survival and extinction”或“existence and demise”。不同文化中,对存亡的关注点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相似。
“存亡”是一个深刻且多维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事物的存在状态,还承载了文化、情感和社会的丰富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存亡”有助于深化对生存、责任和命运等主题的思考。
1.
【存】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尔雅》。注:“存即在。”-存,存在也。 、 《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 、 《孟子·离娄下》-以其存心也。 、 《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 、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组词】
存济、 存殁
2.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