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0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07:57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学术语,通常指的是物质的多少,用摩尔(mol)作为单位来衡量。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之一,用于表示物质的量,定义为包含与0.012千克碳-12同位素中所含原子数相同的粒子数(约.0221407×10^23个)。
在专业领域,如化学、物理学中,“物质的量”是一个核心概念,用于计算化学反应、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等。在口语和文学中,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可以间接体现在讨论科学实验、化学方程式等情境中。
“物质的量”这个概念起源于19世纪,随着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摩尔作为衡量物质的基本单位逐渐被确立。摩尔的概念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精确和标准化。
在科学教育中,“物质的量”是基础知识的一部分,对于培养科学素养和理解自然现象至关重要。在社会中,这个概念的应用体现在各种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
对于科学爱好者或学生来说,“物质的量”可能引发对精确测量和科学探索的兴趣。对于非专业人士,这个词汇可能显得抽象和难以理解。
在化学实验课上,我第一次接触到“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它帮助我理解了化学反应的量化关系,使我能够更精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在诗歌中,可以将“物质的量”比喻为生命的度量:“每一摩尔的呼吸,都是宇宙中不可复制的奇迹。”
想象一个化学实验室,各种试剂和仪器围绕着,科学家们正在精确测量“物质的量”,这个场景可以带来一种科学探索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不同语言中,“物质的量”通常都有对应的科学术语,如英语中的“amount of substance”,德语中的“Stoffmenge”,这些词汇都指向同一个科学概念。
“物质的量”是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发挥作用,也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掌握这个概念对于提升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
2.
【质】
(形声。从贝,斦(zhì)声。朱骏声认为“斦”是砧板。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抵押;以…作人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曰质。-质,以物相赘也。 、 《战国策·赵策》-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 《后汉书·班超传》-遂纳子为质。 、 清·方苞《狱中杂记》-犹质其首。
【组词】
质库、 质作、 质鬻、 质录、 质卖、 质债、 质当、 质肆
3.
【的】
(形声。本作“旳”,从日,勺声。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
鲜明的样子。
【引证】
战国楚·宋玉《神女赋》-朱唇的其(语气词)若丹。
4. 【量】 ——见“打量”(dǎliang);“掂量”(diāngl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