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47: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47:13
词汇“物貌”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可能的含义和用法出发。
“物貌”字面意思是指物体的外观或面貌。它由“物”和“貌”两个字组成,其中“物”指物体或物品,“貌”指外观或面貌。因此,“物貌”可以理解为描述物体外观的词汇。
由于“物貌”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描述某个物体的外观特征,强调其独特性或美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外观”、“样子”等更常见的词汇。在专业领域,如艺术、设计或考古学中,可能会用来描述文物的外观或特征。
“物貌”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可能有所出现,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它的词源较为直接,由“物”和“貌”两个常用字组成,没有复杂的演变过程。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物貌”可能被用来强调物体的审美价值或历史意义。例如,在文物保护和修复领域,对文物的物貌进行保护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物貌”这个词汇可能给人一种古典、专业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对美的追求和对历史的尊重。在情感上,它可能引发人们对物体外观的欣赏和对细节的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物貌”这个词汇,但在参观博物馆或阅读有关艺术和历史的书籍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并对其含义有所了解。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物貌”来描述自然景观的美丽:
山川物貌,四季变换,
春花秋月,各展风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老建筑或文物的画面,通过视觉感受其物貌的独特之处。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描述这些物体的声音,如讲解员的声音或历史故事的叙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物貌”的词汇,但会有类似的表达来描述物体的外观,如英语中的“appearance”或“look”。
“物貌”这个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用,但在特定的语境和领域中,它提供了一种精确描述物体外观的方式。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在专业讨论或文学创作中更准确地表达思想。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类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表达的精确性和多样性。
1.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
2.
【貌】
(形声。从豹省,皃(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引证】
《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皃,颂仪也。 、 《国语·晋语》-夫皃情之华也。 、 《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貌思恭。 、 唐·李朝威《柳毅传》-貌耸神溢。 、 《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 、 《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容更貌。 、 明·魏禧《大铁椎传》-貌甚寝。
【组词】
貌团团、 貌侵、 貌妍、 貌寝、 貌状、 貌容、 貌色、 貌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