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10: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10:25
寄籍:指一个人在户籍所在地之外的地方登记户籍,通常是因为工作、学*或其他原因需要在异地长期居住。
寄籍一词源于**古代的户籍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寄籍现象越来越普遍。
在**,户籍制度长期以来对个人的生活、教育、就业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寄籍现象反映了城乡差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问题,也是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寄籍往往让人联想到离乡背井、漂泊无依的感觉,它可能引发对家乡的思念、对新环境的适应困难等情感反应。
个人经历中,可能因为工作或学*的原因,有过寄籍的经历,这种经历可能伴随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新环境的探索。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寄籍他乡梦未央,月明千里共婵娟。”
视觉上,寄籍可能让人联想到火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或者是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听觉上,可能是家乡的方言与新环境的语言交织。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被称为“暂住”、“移民”等,但其背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寄籍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具体操作,也折射了社会变迁和个体生活的复杂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寄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和描述现代社会的人口流动现象。
1.
【寄】
(形声。从宀(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奇声。本义:寄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寄,托也。 、 《仪礼·丧服》传-寄公者,何失地之君也。 、 《论语》。皇疏:“寄是暂寄有反之目也。”-可以寄百里之命。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组词】
寄籍、 寄庄
2.
【籍】
(形声。从竹,耤(jí)声。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本义:登记册,户口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籍,簿书也。 、 《周礼·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 、 《周礼·小行人》。注:“名位尊卑之书。”-掌邦国宾客之体籍。 、 《左传·成公二年》-非礼也勿籍。 、 诸葛亮《论游户自实》-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 明·顾炎武《复庵记》-宫观之籍。
【组词】
籍口、 籍戎、 籍地、 削籍、 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