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4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45:20
“国家裁判”这个词汇通常指的是由国家官方机构或法律体系授权的裁判员或法官,他们在特定的法律框架内对案件进行裁决。这个词汇强调了裁判的权威性和官方背景,通常涉及到国家法律和司法体系。
在文学中,“国家裁判”可能被用来象征正义和权威,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作为批判现有司法体系的工具。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讨论法律相关的话题时。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和政治学,这个词汇是核心术语,用于描述司法过程中的关键角色。
“国家裁判”这个词汇的词源可以追溯到拉丁语中的“judex”,意为法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不同的法律体系中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含义。
在许多文化中,国家裁判被视为正义的化身,他们的决定被认为是不可挑战的。然而,在某些社会背景下,这个角色也可能受到质疑,特别是在司法不公或腐败的情况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国家裁判”可能带来一种权威和正式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法律书籍和严肃的法官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这个词汇,除非是在讨论法律问题或观看法律相关的电视节目时。
在诗歌中,可以将“国家裁判”比喻为公正的守护者,如:
在法律的殿堂,国家裁判如星辰, 照亮黑暗,指引迷途的灵魂。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穿着法官袍的严肃人物,手持法槌,坐在法庭上。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法庭的安静和法槌的敲击声。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国家裁判”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核心含义——代表国家权威进行裁决——是普遍存在的。
“国家裁判”这个词汇在法律和司法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权威和正义,也是社会秩序和法律执行的关键。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个词汇的深层含义和使用场景是非常重要的。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家】
词尾。
【组词】
成年家;整天家
3.
【裁】
(形声。从衣,(zāi)声。本义:裁制,剪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裁,制衣也。 、 《礼记·丧大记》。注:“犹制也。”-夷衾质杀之,裁犹冒之。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四学裁衣。 、 唐·韦应物《杂体》-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
【组词】
套裁;剪裁;对裁;裁衣
4.
【判】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判,分也。 、 《诗·周颂·访落》-继犹判涣。 、 《左传·庄公三年》-纪于是乎判。 、 《国语·周语中》-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 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
【组词】
判割、 判妻、 判散、 判礼、 判迹、 判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