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2:22: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2:22:57
拈断髭须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手指轻轻地拔断胡须”。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因为思考过度或焦虑而做出的一些无意识的动作,尤其是在面对难题或压力时。
在文学作品中,拈断髭须 常用来描绘主人公在面对重大决策或难题时的内心活动和外在表现。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描述某人深思熟虑或焦虑时,仍可使用。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
同义词:
反义词:
拈断髭须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在面对难题时的一种典型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也开始在日常口语中出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胡须被视为男性的象征,因此拈断髭须这个动作也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可能暗示着男性在面对压力时的无助和焦虑。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焦虑和紧张。它让我联想到一个人在面对重大决策时的内心挣扎和外在表现,这种情感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也能产生共鸣。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描述一个朋友在面对工作压力时的行为时使用过这个成语。他总是在思考问题时无意识地摸自己的胡须,这个成语恰当地描述了他的这种行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他拈断髭须,
思绪如潮,难平息。
星光下,独坐沉思,
明日之路,何去何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中年男子在昏暗的灯光下,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摸着胡须。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低沉、缓慢的旋律,如古典音乐中的巴赫作品,来增强这种深思熟虑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wirling his mustache"(捻弄胡须),虽然动作不同,但都表达了类似的焦虑和思考的状态。
拈断髭须 这个成语虽然不常在日常对话中使用,但它在文学和描述人物心理状态时非常有用。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增强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唐人皆苦思作诗,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这种~的音调,在这个书斋里,不容易听到的。
1.
【拈】
(形声。从手,占声。本义:用指取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拈,揶也。 、 《广雅》-拈,持也。 、 《列子·汤问》。注:“拈,指取物也。”-女何蚩而三招子。 、 《三国演义》-我二人拈阄,拈着的先去。
【组词】
拈毫、 拈团儿、 拈撮、 拈周试晬、 拈酒
2.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断,截也。 、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 、 《韩非子·用人》-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组词】
断梗、 断金、 断袖、 断颡、 断袖之宠、 断头话、 断裳
3.
【髭】
嘴唇上边的短须。
【引证】
《说文》。字亦作髭。-頾,口上毛也。从须,此声。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至于灵王,生而有髭。 、 《乐府诗集·陌上桑》-下担捋髭须。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微髭。
【组词】
髭发
4.
【须】
(本字作“须”。后来写成有鬚,现在又简化为“须”。象形。从页,从彡,页(xié),头,彡(shān),表毛饰。指人面上的毛。本义:胡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须,面毛也。 、 《礼记·礼运》引《说文》-须,谓颐下之毛。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有君子白皙鬒须眉。 、 《礼记·玉藻》-大夫以鱼须文竹。 、 《汉书·高帝纪》-美须髯。 、 《乐府诗集·木兰诗》-下担捋髭须。 、 《汉书·李广苏建传》-须发尽白。
【组词】
须眉浊物、 虬须、 银须;黄须;长须;软须;须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