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3: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3:34
喀斯特地貌:这一术语源自于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地区,指的是由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石膏等)经过长期的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这种地貌包括溶洞、天坑、地下河、石笋、石幔等多种独特的地质形态。
在文学中,喀斯特地貌常被用来描绘神秘、幽深的自然景观,增添故事的神秘色彩。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描述某个地方的地质特征或旅游景点。在专业领域,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会详细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同义词:溶蚀地貌、石灰岩地貌 反义词:非喀斯特地貌(如火山地貌、冰川地貌等)
“喀斯特”一词源自斯洛文尼亚语中的“kras”,原指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随着地质学的发展,这一术语被广泛应用于描述全球类似的地质现象。
喀斯特地貌因其独特的自然美景和科学价值,常成为旅游和科研的热点。在一些文化中,喀斯特地貌还被赋予了神秘的神话色彩,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喀斯特地貌常给人以神秘、壮丽的感觉,激发人们对自然奇观的敬畏和探索欲。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探险、未知和时间的深远。
在旅行中,我曾亲眼目睹了壮观的喀斯特地貌,那些错综复杂的溶洞和地下河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描述喀斯特地貌:“在时间的雕刻下,石灰岩诉说着古老的秘密,溶洞深处,光与影交织成一幅幅神秘的画卷。”
想象一下,当你走进一个巨大的喀斯特溶洞,耳边回响着地下河的潺潺水声,眼前是千姿百态的石笋和石幔,这种视觉和听觉的体验无疑是震撼人心的。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karst topography”或德语中的“Karstgebiet”,虽然词汇不同,但都指向了类似的地质现象和研究领域。
喀斯特地貌不仅是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学习这一词汇,不仅增
1.
【喀】
吐。
【引证】
清·方苞《弟椒涂墓志铭》-弟偕行喀血,隐而不言,血气遂大耗。
呕吐、咳嗽的声音。
【引证】
《篇海类编》-喀,吐声,又欬声。 、 《列子·说符》-两手据地而欧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
2.
【斯】
(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劈;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斯,析也。 、 《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 《书·酒诰》。郑注:“析也。”-有斯明享。 、 《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厮(斯)舆之卒。
3.
【特】
(形声。从牛,寺声。本义:雄性的牛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特,朴特,牛父也。 、 《周礼·夏官·校人》-凡马,特居四之一。 、 《玉篇》-特,牡牛也。
【组词】
特处士、 特牛
4.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5.
【貌】
(形声。从豹省,皃(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引证】
《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皃,颂仪也。 、 《国语·晋语》-夫皃情之华也。 、 《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貌思恭。 、 唐·李朝威《柳毅传》-貌耸神溢。 、 《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 、 《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容更貌。 、 明·魏禧《大铁椎传》-貌甚寝。
【组词】
貌团团、 貌侵、 貌妍、 貌寝、 貌状、 貌容、 貌色、 貌肖